
当PHL-16远程火箭炮的发射管在闽南沿海扬起,台湾海峡的西岸正在见证一场军事革命的悄然发生。这种被北约称为"东方死神"的武器系统,不仅代表着中国军工技术的飞跃,更正在重新定义台海地区的威慑格局。 与美军赫赫有名的"HIMARS"系统相比,PHL-16在射程、弹种和火力密度上都展现出显著优势,其500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覆盖台湾全岛重要军事目标,甚至触及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东部战区三个集团军的列装部署已经形成了梯次配置的火力网。第73集团军前沿部署的PHL-16(图1)单元距离新竹仅180公里,这意味着从目标识别到火力打击的响应时间可以压缩到分钟级。 佩洛西窜台期间,平潭岛的实弹射击演练已经展示了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在挑衅发生的数小时内,远程火力单元就能进入实战状态。 模块化设计让PHL-16在战术运用上极具弹性。同样的发射车可以配置8枚370毫米制导火箭实施面杀伤,也能换装2枚750毫米战术导弹执行精确斩首。 这种灵活性正在改变传统登陆作战的想定:首波打击不再需要战机冒险突防,而是由数百公里外的火箭炮单元用低成本弹药饱和攻击防空阵地、指挥中心和机场设施。值得注意的是,火龙480战术导弹采用的复合制导模式,即使在GPS信号被干扰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北斗导航和末端光学制导保持米级精度。美台湾地方武装力量事合作正在试图构建反制屏障。29套HIMARS系统(图2)的交付确实增强了台湾机动打击能力,但射程差距使这种对抗显得不对等——台湾地方武装力量需要将发射车前置到海岸线才能触及大陆纵深目标,而这恰恰使其暴露在PHL-16的火力覆盖下。 更严峻的是,解放军东部战区部署的PHL-16数量可能超过120套,按每个单元8枚火箭计算,首波齐射就能投送近千枚制导弹药,这种火力密度足以突破任何现有防空体系。 远程火箭炮的战略价值体现在"非对称成本"上:用单价数十万元的火箭弹消耗对方数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用卡车底盘的可消耗平台牵制海军编队。 这种效费比优势使PHL-16成为反介入体系的关键支点,不仅针对台海冲突,更着眼于阻止外部势力干预。当射程500公里的精确打击能力成建制部署时,巴士海峡至琉球群岛的航道都在火力控制范围内。智能化升级正在让这些传统武器焕发新生。过去联合军演中,PHL-16单元与无人机群(图3)、电子战系统实现了数据链协同,这意味着打击链条从发现到摧毁的时间正在指数级缩短。 未来若整合高超音速弹头或巡飞弹集群,其突防能力还将几何级增长。值得关注的是,这套系统不仅部署在面向台海的东部战区,南部战区的第74集团军同样列装,形成对南海方向的战略呼应。 军事技术的代差正在转化为战略态势的转变。当台湾海峡的西岸具备随时实施低成本精确打击的能力时,传统的防御纵深概念已然失效。 台湾地方武装力量苦心经营的"整体防空计划"面临根本性挑战:要拦截多少个波次的饱和攻击?防空导弹库存能否支撑持续对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决定未来冲突的走向。 PHL-16的发展轨迹揭示了解放军作战理念的演进:远程精确打击正在取代传统火力准备,智能弹药正在重塑杀伤链,模块化设计正在重构后勤体系。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训练模式中。 当美台还在讨论如何防御传统登陆作战时,战场规则已经被远程火力重新书写。


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