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八月底要来中国参加上合峰会,行程安排得很有意思:8月31日到,9月1日就走,完美避开了9月3日中国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中国这边呢,也没正式邀请他来参加这个活动。 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中印之间不少没明说的心思和疙瘩,是历史、现实和外交策略拧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是历史这本账,两边翻不到一块儿去。 二战那会儿,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它自己没法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宣战。虽然确实有大批印度士兵(大约250万)在缅甸等地跟着英军一起打日本,印度的国大党当年也发起过“中国日”声援咱们抗战,这些贡献咱们都记得。 但说到底,那段历史在中国今天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大主题下,印度的角色就显得有点模糊不清,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主角。 更拧巴的是人。莫迪政府这些年使劲儿捧一位叫“钱德拉·鲍斯”的历史人物,把他当民族英雄。
可问题是,这人二战时期是跟日本合作的!在中国眼里,这行为就跟当年的“汪精卫”差不多。 一边是中国在庄重纪念那些浴血奋战、抵抗侵略者的先烈,另一边印度总理却给亲日人物的纪念馆献花致敬——这历史观根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让莫迪站上中国的阅兵观礼台,从根子上就说不通,也尴尬。
其次,也是最实在的,印度最近干的不少事儿,实实在在地踩了中国的红线,伤了信任。 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就一直没消停。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场冲突之后,两边军队在实控线附近还较着劲呢,谈判进展慢,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特别容易被煽动起来。 更让中国恼火的是,就在八月初,印度居然派了三艘军舰,跑到咱们南海的黄岩岛附近,跟菲律宾搞联合军演,明摆着是给菲律宾那些站不住脚的“主权主张”撑腰打气。
这在中国看来,就是跑到家门口来舞刀弄枪,挑衅意味十足。 而且印度在国际上玩“平衡术”玩得太滑头了:它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大量购买俄罗斯的打折石油(进口量从原来的2%一下子猛增到36%),可同时呢,它又加入了美国主导、明显有针对中国意味的“四方安全对话”。 这种“既吃东家饭,又看西家锅”的做法,在外交上看着好像挺精明,实际上让中国和俄罗斯都很难真心实意地信任它,觉得它立场摇摆,没有准谱儿。
那么,中国不邀请莫迪来阅兵,是不是就冷落印度了?也不是。 中国其实用了另一套更巧妙的办法来拉近和印度的距离。虽然没请莫迪本人,但邀请名单里特意请了像柯棣华医生亲属这样的“老朋友的后代”。 这位印度医生在抗战时期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救死扶伤,最后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他的故事代表的是超越政府、超越政治的民间真情谊,分量很重。
中国还特意邀请了印度共产党(马列)和国大党等反对党的代表来参加活动。 这步棋走得挺妙:一方面绕开了莫迪领导的政府,直接和印度国内多样的政治力量对话;另一方面也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愿意和整个印度社会打交道,我们的友好不局限于某个执政党”。 而且,莫迪这趟来,重点是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在这个多边平台上,中印之间在能源、基建等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据说有24项待推进)才是重头戏。 把交流框定在这种务实的多边场合里,既能谈合作,又巧妙地避开了阅兵活动背后那些敏感的历史和政治符号,大家都自在。 最后,莫迪自己其实也是左右为难,有一肚子苦水。 他选择只来开会、不参加阅兵,也是被国内外的压力逼的。 美国那边,特朗普刚挥起关税大棒,对印度商品加征了50%的高额关税。这个节骨眼上,莫迪要是高调出现在中国盛大的阅兵式上,美国很可能把这看作一个强烈的“亲中俄”信号,后续的报复性制裁怕是会更狠。
印度国内呢,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自己领导的印人党内部就有不少强硬派,天天盯着中印边境问题,使劲炒作“中国威胁论”。 莫迪要是真站上北京的观礼台,国内反对声浪肯定炸锅,骂他“对华软弱”、“卖国”的声音少不了。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那个历史人物钱德拉·鲍斯,在印度国内已经被塑造成“民族英雄”了,莫迪要是参加中方明确纪念反法西斯的活动,很可能被扣上“背叛民族英雄”的大帽子。 所以,莫迪这个“来开会、不阅兵”的选择,表面看是玩平衡,实际上更多是迫于无奈的自保,既不敢彻底惹毛美国,心里那道对中国的防线也始终没放下。 说到底,中国没邀请莫迪参加阅兵,远不是“请不请客”那么简单。 它折射出的是两国在如何看待历史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巨大分歧,以及在现实利益面前不断发生的摩擦和碰撞。 印度在南海的冒进、在边境上的强硬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对美俄“两头讨好”的摇摆,都让中国很难放心地把印度当作一个可以一起缅怀“共同历史记忆”的真诚伙伴。 而莫迪政府玩的这套“平衡外交”,如今看来更像是在高空走钢丝,越来越力不从心:它想借靠近中俄来抵挡美国的贸易大棒,又怕靠得太近引火烧身;它想在国内扮演一个强硬的领导者,却又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离不开中国的现实。
这种战略上的焦虑,恰恰暴露了印度在几个大国之间周旋时的力不从心。 当柯棣华医生的亲属站在天安门观礼,当印度反对党的代表见证中国军队的威武,这些画面传递的信息,其实比一场阅兵本身要深远得多:国家之间能否真正友好相处,根基在于民间的纽带,在于那些超越政府更迭、超越一时政治分歧的真情实感。
中印这两个大国未来能不能真正重修于好,关键不在于一次邀请与否的形式,而在于印度是否愿意放下那份“既要好处、又不想付出”的算计心态,拿出真正的诚意,去跨越横亘在两国之间那道深深的信任鸿沟。 毕竟,没有了互信这个地基,再精巧的外交平衡术,也终究像在沙子上建塔,经不起风浪。
大家怎么看这位“法力无边”的老仙,欢迎评论区留言。
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